广西新闻网 > 新闻中心 > 广西科教·文化 > 正文 |
文化中国行丨“诗雷”传唱今更响 |
2024年09月11日 08:15 来源:广西云-广西日报 编辑:潘晓明 |
广西云-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钟钰双 记者 管林华 通讯员 农苑芬 初秋的大新,被一场大雨洗去了炎热,迎来久违的清爽。 8月22日,记者来到大新县龙门乡三联村,婉转悠扬的曲调从小学传出。教室里,许秀珍和赵元仕正在教村里的10多位小孩子唱大新壮族山歌——高腔诗雷。 视频制作: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、崇左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班思义 三联村,是壮族山歌高腔诗雷的流行地,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唱山歌,是名副其实的“高腔诗雷之乡”。 据记载,大新县壮族山歌高腔诗雷始于唐代,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,一般分为礼仪歌、婚嫁歌、庆丰歌、谈情歌等。它是壮族山歌的优秀代表之一,在广西山歌中独树一帜。 “唱高音的时候,尤其是开头,有一种要飞的那种感觉,很高的。”赵元仕介绍,“诗雷,壮语为si loi”,因其声调高亢及和谐的二重唱特点,后人又称之为“高腔诗雷”。歌唱时多为男声一组,女声一组;由一半歌手承担高声部,另一半歌手承担低声部。 许秀珍、赵元仕带领学生到户外练习高腔诗雷。班思义 摄 土生土长的许秀珍、赵元仕打小深受高腔诗雷的熏陶,自发跟着老一辈学习。 “学唱诗雷是枯燥又考验毅力的过程,从学徒到优秀的山歌手,需要长期的坚持努力。学习过程中,没有专业老师指导,经常是唱得喉咙疼痛、声音嘶哑,一同学习的许多人中途选择了放弃。”怀着对高腔诗雷矢志不渝的热爱,许秀珍和赵元仕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下去。 “没想到,我们这对‘山歌搭子’一唱就是三十多年,让高腔诗雷走出了边陲。”赵元仕看着许秀珍,乐呵呵地说。 许秀珍、赵元仕来自不同乡镇的村庄,因山歌结缘。2011年,两人均被授予大新壮族高腔山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。 学唱艰辛,再加上其他的种种原因,和谐动听的高腔诗雷一度被冷落。为了擦亮民间山歌文化品牌,让高腔诗雷重展魅力、唱响全国,大新县立足当地实际,积极探索高腔诗雷走出去的新路径,不断扩大和提升山歌文化品牌知名度、影响力。 2004年,大新县政府拨付经费整理翻录制作《大新山歌集——(诗雷专辑)》;2009年,投入资金开展对高腔诗雷的普查整理;2010年,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成功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7年,再投入15万元建设高腔诗雷展示馆;2018年展示馆投入使用…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何让非遗高腔诗雷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、“传”下去? 在文化部门的带领和支持下,近年来,许秀珍、赵元仕先后到上海、宁夏、黑龙江省鸡西市等地演出,展示高腔诗雷,并在宁夏第九届中国西部民歌(花儿)歌会比赛中荣获西部民歌类比赛金奖。 “从南走到北,高腔诗雷所到之处反响很好。听到台下的热烈掌声,我们感到开心、自豪。”回想起走出广西展演的经历,许秀珍、赵元仕脸上满满的幸福感。 非遗文化,要传承,更要创新。 许秀珍、赵元仕为培养年轻山歌手倾注毕生心血,共培养67名徒弟,进校园授课70场,惠及学生2056人次,为高腔诗雷的传承及传播努力作出积极贡献。其中,小至七八岁、大到十几岁的学徒已能登台演出。 小学生在教室里认真学唱高腔诗雷。班思义 摄 “通过规范山歌材料的收集和保护,我们开展高腔诗雷进校园、进景区等活动,为山歌手搭建学习交流平台,并定期组织培训,推动高腔诗雷创新发展。”大新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副局长罗海娥表示,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新歌时尝试加入“00后”的视角,让更多年轻人关注、喜爱高腔诗雷。 “我们尝试过在编曲中融入山歌元素,在试验了多种山歌后,最终还是选择高腔诗雷。”民歌乐队木棉组合队长、大新县文化馆非遗部部长陆建平告诉记者,融入高腔诗雷元素的《唱着山歌盼你来》《大新》等多首原创民歌,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。 高腔诗雷跨千年,传唱至今声更美。 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,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,再难都会把非遗高腔诗雷传给下一代,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迷人的光彩。”许秀珍、赵元仕看着教室里认真学唱的小徒弟,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。 记者离开三联村小学,身后悦耳嘹亮的高腔诗雷饱含壮乡儿女情,乘着清风回荡在山谷间,声声不息又生生不息。 点击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内容 ↓ ↓ ↓ |
|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|
>>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