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新闻网 > 新闻中心 > 全媒体播报·要闻 > 正文

近六成人称"我是吓大的" 吓唬式教育留下负面影响 (2)

2017年07月26日 06:26 来源:广西新闻网-当代生活报 作者:梁如雪 黄军霞 编辑:廖志荣

调查

“抓你”“不要你”

成多数人童年阴影

另一方面,记者又做了这样一个调查:你小时候有没有被长辈语言吓唬的经历?在28位受访者的回执中,几乎清一色都是“有过”。这些用于吓唬的语言内容五花八门,不少受访者直呼“真的是童年阴影”。

受访者中,有接近六成的人表示,“叫警察叔叔来抓你”是令他们小时候感到最为恐怖的语言。“从小就知道警察叔叔穿制服,父母和长辈还会告诉我抓到监狱里面去就是坐牢、枪毙,因此警察给幼年的我的感觉是严厉、不可接近的。”现在已经担任教师的黄先生提到,自己还未形成自我意识之前,这句话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。很多受访者表示,小时候听到“交给警察叔叔”“告诉你老师”等脸谱化的形象时,都会让他们心有余悸。

还有超过三成的人提到,小时候听到长辈说过最可怕的语言,就是“妈妈不要你了”或者“把你卖掉”。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女孩小苏说,以前小时候总有嘴馋的时候,有时候会偷几毛钱买糖,被父母发现后总是威胁她说“把你卖掉”,这句话曾经让她感到父母不再爱她了。另外一个23岁的女孩也坦言:“我甚至自己躲在被窝里面偷偷哭,生怕第二天起来真的就被抛弃了。”而其他一些诸如“叫坏人卖掉你”、“那个谁家的孩子什么都比你好”等语言,也是受访者提到次数最多的语言威胁内容之一。

对此,一些受访者认为,父母语言上的震慑有利有弊,适当使用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或辅助作用,但是使用不适当的话就会适得其反,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。

专家

父母的互动模式

不能落后于成长

那么,对于孩子的顽皮捣蛋,家长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引导和教育,才是适当的呢?资深培训师、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儿童心理咨询师赵勇军认为,老一辈的父母亲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威慑的时候,经常出现一些语言诸如“你不听话我叫鬼来抓你”等等。这都是借助具象化的人或物或具有一定威慑力的东西,来制止孩子的行为。这种教育方式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,处理不当的话会形成一定的“链接”,从而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印刻效应。例如说利用警察的约束力和威慑力来吓唬孩子,一旦处理不好的话,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下意识的躯体反应,一看到警察就发慌、手心出汗、心跳加速等,这都是不利的方面。

实际上,孩子慢慢长大以后,自主意识会不断加强,这个时候再想依靠这种僵化的语言来约束和控制孩子,以便达到“听话”的目的,是毫无意义的。赵勇军认为,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,例如一个9岁孩子的心理发展和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,因此父母应该跟孩子同步成长,在互动模式上也不能落后。

赵勇军建议广大家长,不妨考虑采取其他引导的方式。例如借助广泛流传的、约定俗成的故事,或者是民俗类的善恶观,来引导孩子明白做了坏事会怎样、做了好事会怎样;或者通过一定的文化传说如西游记里的角色,来区分善与恶。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资源,去了解现有的法律,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是非分明的法律判决事件,一起分析和了解,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吸收法律知识。在孩子还未形成价值观之前,可以划分出一个“警戒区”,将是非准则、善恶好坏以及自身行为约束等作出具体的规定,慢慢去提升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,这样比简单依靠语言吓唬来约束孩子要好得多。

 



上一页 
第 [1] [2]  页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>>更多精彩图集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