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国遣“信使” 华夏传友谊
——2015年东盟国家经贸记者研修班侧记
广西新闻网-广西日报记者 姜木兰 简文湘 通讯员 黄少菲
“我们是记者,因为东博会来到中国;
我们相信,‘一带一路’会让世界更美好。
我们是朋友,相亲又相爱,
大家齐努力,为‘一带一路’助跑。”
满怀激情的歌声响起,2015年东盟国家经贸记者研修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这是来自东盟及斯里兰卡、吉尔吉斯坦9个国家的25名学员们共同改编创作的歌曲《友谊天长地久》。他们用歌声,表达对此次中国之行收获的满意之情以及留下的美好印象。
东博会影响向区域外国家传递
今年6月2日至16日,2015年东盟国家经贸记者研修班在广西南宁如期举办。
与往年不一样的是,这次研修班的参训学员,除了传统的东盟国家的经贸记者和新闻官员以外,还有来自南亚和中亚国家的学员。文莱、柬埔寨、老挝、马来西亚、缅甸、菲律宾、越南等7个东盟国家,以及斯里兰卡及吉尔吉斯斯坦2个国家共25名学员参加了培训。这是研修班连续举办5年来,参与国家最多、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。
这次研修班,主要通过授课、考察和研讨的形式,向学员介绍中国国情、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经贸合作成效,以及中国-东盟博览会等相关方面的内容,帮助他们了解中国、宣传中国,并通过他们的媒体,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信息。南亚斯里兰卡和中亚吉尔吉斯斯坦记者的参与,首次开启了用研修班的形式推动东博会影响向中国-东盟区域外国家的扩散。
我们是“一带一路”的“信使”
斯里兰卡电视台理事帕拉萨·可萨亚对特别安排的课程《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机遇》尤其感兴趣。在交流互动环节,他紧盯着授课专家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的陆建人教授,连续提出了好多个问题。其他学员也对“一带一路”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,兴致勃勃地与专家互动。本来预计十分钟的交流环节,被一次又一次延长,一个多小时都没能结束。
不仅仅是专属课程,在中国国情概要、中国-东盟经贸关系、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国-东盟博览会、会展经济、新闻合作等课程,也都包含了相关“一带一路”的信息。在讨论会上,学员们纷纷表示,这次研修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“一带一路”,要把这次研修班了解到的关于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信息和中国-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带回去,通过自己的媒体,向本国的民众广为宣传,借助东博会这个重要的平台,更好地发展与中国的合作。
马来西亚《南洋商报》的资深记者马规财更别出心裁。在赴上海考察途中,他从经典歌曲《上海滩》中得到启发,特地以该歌曲的旋律为背景,填写了一首关于研修班、“一带一路”为内容的歌词。结业典礼上,他率领9国学员们共同高歌,尽情抒发自己这次中国之行的感悟和迸发的激情,令在场所有人深受感动和鼓舞。
“媒体记者是‘一带一路’上的‘信使’,我们要把这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‘一带一路’倡议传递给我们国家的人民。”结业典礼上,越南的新闻官员陶青松先生发表感言时如是说。
中国让我感到活力与美好
防城港、巴马、上海、义乌,研修班考察所到的每一个地方,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无论是壮丽辉煌的东海大桥、洋山码头,还是现代化的浦东新区、充满异国情调的外滩和古色古香的豫园,不论是琳琅满目的义乌小商品大市场、一步跨越中越两国的东兴口岸,还是大山深处幽静清冽的巴马活泉和盘阳河畔悠闲自在的百岁老人,都让研修班的每一个人流连忘返。耳闻目睹的一切,让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,那就是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翻身腾跃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。
来自菲律宾的德尔夫娜多·皮里夫卡行女士最喜欢上海,她说她从很多渠道知道上海很繁华,可是就这么到上海简单地转了一圈,感觉到上海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。德尔夫娜多·皮里夫卡行女士特别震撼于洋山码头,她说从这里到马尼拉海运一定很方便。吉尔吉斯斯坦的尤斯巴威·唛利斯先生对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情有独钟,他说如果能够把义乌与吉尔吉斯斯坦连接在一起那就好了。当他得知“义新欧”大通道已经初见成效的时候,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。缅甸的伯提先生喜欢巴马,喜欢那里的山、那里的水,喜欢那里悠闲自在的长寿老人。他为自己的国家与巴马很近而感到特别开心。马来西亚《南洋商报》的李德慧女士则爱上了南宁。她说南宁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,到处都有东盟的印迹,让人感到非常亲切。
参观考察帮助每一位参训学员零距离了解中国,了解中国与全球的开放合作。在研修班最后的讨论会上,每一个人的结业感言,都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扑面而来的勃勃商机和广阔前景的深信不疑。
深厚的友谊我们终身难忘
短短两周的相聚,宾主从相见、相识到相熟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!
“我太开心了!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国外朋友的祝福!”柬埔寨新闻部的昂·齐恩达、老挝新闻通讯社的记者潘欧翁·卡姆拉以及越南通讯社的陶青松第一次在中国度过了他们的生日。面对主办方专门为他们定制的蛋糕和闪耀着火花的蜡烛,他们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喜悦与激动。10个国家的朋友聚在一起,吹蜡烛、切蛋糕、拍照片,分享着在异国他乡收获的一份特别的快乐!这情景让他们终身难忘。
斯里兰卡的记者纳林从上海返回南宁刚下飞机就感到身体不舒服,工作人员立即把他带到广西医科大附院,进行了细致的检查。在确认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以后,又为他精心准备了特别的病号饭,还专门给他买来了水果。纳林感动地说,研修班就像是一个大家庭,我在中国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。老挝的新闻官员杜安帕拉塞斯·伯松,在义乌考察途中感冒咳嗽、体力不支,研修班的工作人员专门为他安排休息和饮食,并在乘车、公务活动等环节给予周到细致的特殊照顾。很快康复起来的杜安帕拉塞斯·伯松激动地说,感谢中国朋友、感谢东博会秘书处,在这里我很开心!